{{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電子 vs 機械、塑膠 vs 木製、螢幕 vs 紙張…
這些選項的背後,
無可避免地有著時代的痕跡。
選邊站,
是表達自己的主張和價值觀,
同時間也隱約透露著你的從何而來。
就像從木材的徑切面和弦切面,
可以觀察到不同的特徵,
解讀畫面的意義,
有助於認識這塊素材。
理解是好的,
只是後來我們習慣成自然,
總是急於將一切分門別類—
界門綱目科屬種。
好似不找到一個位置,就不得安寧。
靜靜地與這樣的體制對抗、
不安於某個抽屜某一格,
他是吳睿哲,一位圖像和文字創作者。
《有蚱蜢跳》
是他給「為什麼還要有紙本書?」的回答。
naef蚱蜢,猜猜用了哪些積木?
在他的花園裡,日子是幾何形狀的配合,
顏色彼此對抗,命運的線條溫柔擺放。
收藏這本書,
除了出自對創作者本人和蚱蜢的欣賞之外,
讀到推薦人孫梓評的這段文字,
也開啟了na編對這部作品的想像。
像忍者一樣的蚱蜢
翻書也是閱讀的一部份,
翻書的聲音與質地都很重要。
實際收到書,無論是紙材的觸感、
裝幀的包覆與不包覆、
畫面的成色和分割比例,
每一分細節都用著精確的力道,
向讀者傳達作者與設計師對閱讀體驗的重視。
na編手拙拍不出實體書的精彩,請務必親自體驗!
不僅如此,
書中的文字若只看形狀似乎是平鋪直敘,
實則以迂迴蜿蜒的方式,
形塑一幅幅曖昧不說透的畫面,
其中的節奏感和音樂性,令人回味無窮。
用剪刀說故事的創作者—吳睿哲
構圖亦精彩十分,
在俐落洗練的配色和造型中,
藏有刻意保留的有機線條,
那是生活的痕跡、也是生命力的展現。
「為什麼是蚱蜢?」作者想了一下回答:「為什麼不是蚱蜢?」
被歡迎的誤讀
睿哲在新書分享會上說,
蚱蜢並不是特別具有代表意義的主角。
被問及書的主題或是想傳遞的訊息,
他更傾向把想像空間留給觀眾,
因為他相信作品是觀眾和作者的合作。
「我的創作裡有協調的部分,也有歧異的部分,
那個歧異來自於
我喜歡把兩個沒有這麼貼近的東西擺放在一起,
他們各自帶有意義,
但被擺放在一起的時候會產生另一層的意義。」
「那個『另一層的意義』可能更是我想要表達的部分,
它一半來自我,
一半來自讀者的自由解讀(甚至可以是誤讀),
我很享受這種距離與關係。」
蚱蜢與月亮,na編立刻就來誤讀作品,其實是反射在作品上的投射燈
仔細找找躲在草叢裡的蚱蜢
小的難以發現、大的難以忽視
即使作者並未賦予特殊意義或指涉,
蚱蜢在整部作品裡魅力依舊。
彷彿忍者般敏捷率性地,
活躍於草叢間、小池畔,
尺度大小給予畫面適當的景深,
小的難以發現、大的難以忽視,
每一頁都趣味橫生。
用積木致敬難以忽視的跨頁蚱蜢
如果週末有時間不妨到朋丁走走,
欣賞睿哲的原稿,也許再帶本值得珍藏的《有蚱蜢跳》回家。
吳睿哲《有蚱蜢跳》原畫展
展期|2023.10.13 Fri – 10.29 Sun. (週一公休)
時間|10am-7pm
地點|朋 丁 pon ding 2F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一段53巷6號
Follow Jui-Che at
Instagram: @wujuiche.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