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編:hi Damanasa,
請跟大家介紹一下自己好嗎?

Hi, 我是Uma!
也是damanasa一家的ma媽,
是一名全職育兒的媽媽,之前不是什麼,
現在也沒有同時正在做什麼,

"就只是一個,母齡即將步入兩年的,
媽媽而已。"

 

na編按:剛剛跑過去那是波妞嗎?還是小梅?

 

會想要這樣介紹自己,
是因為總隱隱覺得「全職家長」這個身份,
一直以來好像都不能算是一個身份?

它要不伴隨著某些犧牲或妥協,
要不就是附屬在另一個社會價值更高的身份之下,
好像當你選擇了全職育兒之餘,
若不再多做一些闡釋,
這個角色就無法被以
和其他任何職業別同等看待似的。

 

—全職媽媽就是全職媽媽,
註記、標籤或是斜槓都不是必要的—

我們並不會在向他人介紹自己是一名工程師的同時,
說明自己也是一個家長,
但卻常常需要在介紹自己是一位全職媽媽的時候,
順帶一提自己「曾經是xxx」「一邊也正在xxx」。

全職媽媽的價值,
並不能就「育兒」這件事——這個專業——被認可,
好像總是必須賦予一個「辛苦」的標籤,
才能立足腳跟。

但,既然沒有任何一個工作是不辛苦的,
為何提到全職媽媽時,
「因為很辛苦」所以我們才去認可他的價值呢?
為什麼全職媽媽的價值,
不能就是育兒這件事本身的價值?

 

不小心話太多了,
只是想說,
當然也可以列出學經歷來表達自己
「不只是一個全職媽媽而已」,

但此時此刻,
我正專注著在養育、
陪伴孩子長大這件事情——這份工作上,
而且為此深感榮幸。

 

喜歡早晨為自己沖泡的第一杯黑咖啡,
喜歡踏青之後的午睡,
喜歡架上一整排新書的氣味,
喜歡陽光透過枝葉灑下的亮晶晶斑點。

喜歡坂元裕二和笨蛋節奏(バカリズム)寫的日劇,
共通點大概是台詞很多、
很日常、很瑣碎,
但是感動往往會在不經意的片刻出現。

na編按:讀到這裡,忍不住想要問Uma,
吃炸雞時,你喜歡擠上檸檬汁、還是你是原汁原味派?

Uma表示:我是擠檸檬派!

比起高潮迭起,
我似乎更喜歡含蓄雋永多一些。

 

延伸閱讀:炸雞淋檸檬的互相傷害和救贖讀——《劇作家 坂元裕二》 by 報導者 盧郁佳

*貼心小提醒*
延伸閱讀有雷,
如果還沒觀賞坂元裕二的日劇《四重奏》又不想被雷,
建議看完再來服用喔!

 

▍Q1. 對你來說,玩具的存在意義是?

讓想像中的世界實現的方法。

我們當然不可能和非洲大草原上的獅子做朋友,
但可以抱著心愛的恐龍玩偶和牠說聲晚安;

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開火車造鐵路,
但可以在自己設計的軌道上馳騁天下。

我對童年的印象不深,
卻對小時候父親親手打造的遊戲室印象深刻。

那是在一間爸爸自己鋪的和式木地板房間裡,
裡面有一座也是爸爸自己手作的三層彩色木櫃,
擺著我繽紛的各式玩具。

 

小時候的我對於玩偶、
小被被等安撫物好像沒有太多依戀,
但不知為何,一提到「玩具」,
最先映入我腦海的就是那座彩色木櫃了,
明明我也沒有參與到父親釘製木櫃的過程啊!

想來想去,
或許手作——揀選、裁切、打磨、上色——
那份帶著愛的溫度
不知不覺感動了自己也不一定。


2歲的我與爸爸自製的玩具櫃

na編按:居然還可以找得到這種照片,
而且雖然遮著大半臉,
但那神情根本就是Nana啊啊啊!

 

▍Q2. 「以家為單位、育兒其實是癒自己」,
短短的兩句話看起來有很深的意涵,
可以分享在IG profile留下這樣註解的原因嗎?

其實damanasa
就是我們家三人一貓英文暱稱的結合。

在和孩子生活的日子裡,
我曾多次感到內在被治癒。

當我用「希望自己也能被這樣對待」
——以「人與人之間」
(而不是大人與小孩之間)的方式——
與她互動的同時,
許多堪稱育兒過程裡令人崩潰抓狂的困境,
往往就在不知不覺間迎刃而解。

而解套是:不去期待解決。

 

就像是,
在孩子跌倒的時候,
我常常不願直說「沒事」,
也幾乎不曾在她大哭不止時,
要她「不哭不哭」。

比起她能趕快收拾眼淚,
我更希望她能夠在邁向勢必的社會化以前,
各種面貌都可以被好好的承接。

既然是各種面貌,
苦樂參半的生活,
不就是再正常不過了嗎?

 

—養育孩子,是一個重新認識自我的過程—

我觀察著與孩子互動時的自己,
常常會想:如果當年,
我也能夠這樣溫柔地陪伴自己,
該有多好。

如果人生跌了一大跤的那時候,
我也能夠告訴傷痕累累的自己
「沒關係,不用馬上站起來」。

因為,跌倒有的時候真的很痛,
真的很痛的時候,為什麼不能承認這個痛呢?

 

對我來說,
如果不是孩子,
我可能永遠不知道如何愛自己;

如果不是家人,
我可能直到現在還在對生命感到迷惘。

因此,即使這是個強調個人主義的時代,
家人的存在,卻正是構成我為一個完整個體的歷程。

 

▍Q3. 每天一定會跟Nana一起完成的儀式?

最近的睡前儀式是
在房間的牆壁上照映出腳腳的影子,
和影子們說晚安。

我會利用睡前儀式的這段時間,
和她一起為今天做個總結,
感謝她的努力與嘗試,
感謝我們有彼此。

也會和她預告明天即將要做些什麼,
告訴她晚上好好休息養足精神,
明天才有力氣一起玩一起上課。

 

▍Q4. 第一次看到naef感受是?

這東西也太酷了!

誰說積木一定只能是正正方方三角形,
誰說積木只能疊成城堡建築?

naef 讓我感覺到工藝的美,
感覺到想像力的無邊無際。

 

▍Q5. 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你開始在IG上紀錄育兒心情?

一開始其實是在 Nana 三四個月的時候,
正好因為疫情三級警戒,
是真正哪裡都不能去的一段漫長日子。

當時的自己又面臨著產後憂鬱比較嚴重的情況,
成日24小時和嬰兒綁在一塊,
嫩嬰時期的回饋相對較少,
全職照顧者在睡眠被剝奪、
互動較單向的日子裡,需要更多的自我調節。

剛好那時候開始,
親友無法和我們見面,
就在雲端上紀錄育兒的各個難關,
和親友分享的同時,內心似乎也獲得一些沉澱了。

 

▍Q6. Nana還不到兩歲,
已跟著你們上山下海、參與各種藝文活動,
帶孩子進行這些活動的背後,
有想要培養孩子興趣的動機在嗎?
還是純粹是自己的喜好?

生了孩子之後,
才發現自己對童年有一些嚮往,
這些嚮往與其說是遺憾,
不如說是一股前進的動力。

都市生活侷促狹小,
對於正張開全身細胞用力吸收一切的孩童而言,
實屬可惜。

我一直認為大自然是孩子最棒的導師,
四季的物換星移,
如若能夠好好感受每一刻的當下,
是任何感統教室都無法複製的真實體驗。

山林野溪裡自然形成的樹枝鞦韆,不就是最好玩的前庭覺遊戲嗎?

 

Nana 是個皮膚敏感的孩子,
然而比起在溫室裡悉心照料,
我反而是給她更大的空間與更多的自由,
希望在她的生活被各種知識資訊塞滿之前,
能夠保有動物的野性,
能夠用身體去記憶。

 

孩子就像一塊最純淨的海綿,
給他什麼都照單全收,
有時我會驚訝於他們的學習能力,
速度之快且不放過所有細節。

既然如此,
不如找個地方,大人也能夠有所獲得,
讓育兒這件事,不再只是單向面對著孩子。

 

我的育兒生活/方針,
可以說是被這樣的想法帶領著。

無論是大自然亦或是藝文展演,
我總是都能夠和孩子一起,
同時身在其中。

 

 

▍Q7. 你目前最喜歡書是?為什麼?

這題實在太難了!
每個階段隨著年齡與心境的變化,
好像對文學的喜好也會改變。

 

佐野洋子是我很喜愛的一名作家。

還沒生孩子以前
我個人就非常喜愛佐野洋子老師的散文與小說,
著迷於她對於日常瑣事的描寫。

延伸閱讀:《活了100萬次的佐野洋子》by 兒童文學評論家

 

從月子中心開始與 Nana 共讀的第一本繪本,
是佐野洋子老師的《我是貓耶》,
隨後陸陸續續添購的幾本,
包括《活了一百萬次的貓》、《飛天獅子》,
都是從嫩嬰時期至今一讀再讀的作品。

 

佐野洋子老師的繪本,
不帶說教意味,
畫風色彩引人入勝,
我記得第一次唸完,
面對毫無反應的新生兒,
最後反倒是我自己陷入深深的沉思。

「有比無用之事,更讓人雀躍的嗎?
無用才是人生的醍醐味吧。」
—— 佐野洋子《沒有神也沒有佛

 

▍Q8. 成為媽媽之後的Me Time喜歡做什麼?

追劇或閱讀吧。

如果一整天下來體力勞累
很需要一些放空與轉換的話,
通常我會在Nana晚上睡著以後追劇,
追劇可以讓我很快地off掉媽媽模式
(雖然寶寶監視器畫面一有動靜又會立刻on,哈哈哈)

 

不過,
全職媽媽的工作偶爾會讓人有一種心靈的匱乏感,
那些時候,會覺得自己一整天都在輸出,
內在感到特別消耗,會令我非常慌張。

如果有所覺察,
就會給自己一段空檔,
甚至坐在和平常不一樣的位子上,
遠離一切打擾,
給自己一段只屬於自己的閱讀時光。

閱讀的題材沒有什麼限定,
端看隨手拿起的書本決定,
有時是育兒相關、有時不是,
都好。

 

▍Q9. 你的照片拍得很美、很生動,
有什麼小技巧可以跟大家分享嗎?

我通常不太會要求她看鏡頭,
幾乎都是側拍的模式在記錄,
那樣子捕捉到的片刻最自然。

其實攝影技巧我懂得不多,
最重要的還是和孩子之間的互動。

要能在按下快門的短暫瞬間記錄下感動,
我一直覺得平時好好和孩子生活,
專注每一個當下,才是最重要的吧!

 

會拍照的人很多,
但能看到孩子最真摯面貌的,
只有身為父母的我們。

 

na編按:放大看看Nana手上拿著什麼

抓到昆蟲後興奮地跑來找我的Nana

 

▍Q10. 有什麼想跟naef issue的讀者分享的嗎?

去大自然裡走走吧!

找片草原滾一滾,
找灘泥地踏一踏,
找棵矮樹爬上去吧!

"專注在每一個步伐、感受每一口呼吸,
讓身體,自然地沾染上土地的色彩。"

 

可以的話,每天給自己一些片刻,
暫時把心回到孩提時光,
快樂就大笑,難過就大哭,
就算不知道會變得怎麼樣,也去試試看吧!

在樹上唱歌的我們

 

Follow 凹豆一家 Damanasa at

Instagram: @damanasa.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