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一邊收拾東西、一邊整理思緒,
稍早的對話片段仍在腦海中迴盪,
這時剛剛受訪完的他說:「保持聯繫哦!」
我點點頭說好,似乎認定我以為他說的是客套話,
他接著說:「欸我是認真的!
我很關心你,所以真的要保持聯絡喔!」
愣了零點幾秒,
隨後而來的是一股暖意和感動湧入。
【積木玩家專訪企劃】ep14 的受訪者,
有如訪談當日的陽光那樣和煦,
他是我十分欣賞的創作者,
是小說家/詩人/創意總監/廣告導演,
被譽為台灣最熱愛創意的人——
他是人稱盧導的盧建彰。
盧導的舞伴是鋼筆
專訪當天我們相約在「有kaffe冇」,
一間隱身於市區的老宅咖啡廳,
庭院裡的綠意與時光在建物留下的痕跡相映,
形成靜謐而獨特的風格,
如果你去了「有kaffe冇」,推薦你點一杯《豔夏花荔》
與盧導是舊識的店主,
特地為我們安排了二樓的獨立空間,
雖然已經過了一段時間,
那灑在窗邊的金黃色,
此刻仍在我的記憶中閃耀著。
自然光下的 Bauhaus Bauspiel 迷人加倍
正當攝影師漢堡用鏡頭留下 naef 與光線共舞的畫面時,
披著長髮、臉上掛著玳瑁鏡框的盧導打開門,
對素未謀面的我們親切招呼,
為接下來的訪談揭開序幕。
台灣對創意最有愛的人——盧建彰導演
在過去的訪談中,
身為廣告人的盧導曾被問及入行的起心動念,
他打趣地說:「我最初以為進廣告業是不用上班的,
事實上,廣告業是沒有下班的。」
然而令我好奇的是,
既然跟想的不一樣,
是什麼讓盧導留在業內?
這一待就是十多年,
期間更在國際間屢創佳績,
點燃盧導的火苗究竟是什麼?
廣告產業與想像不同,為什麼沒有離開?
「因為廣告很有趣,
我同時會做嬰幼兒奶粉、衛生棉、
手機、汽車、飲料、也做泡麵,
廣告有它的限制,但還是人類商業行為裡,
對於自由的容許度比較高的,搞不好是最高的。」
聽起來「自由」就是那重要的關鍵字,所以我問:
「自由對你來說一直都很重要,對嗎?」
盧導點頭,說自己所做的一切,
都是為了爭取空間、時間以及自由度,
這背後的意義,甚至遠超過工作本身,
進而深層地影響了盧導的生活方式、
以及對生命的看法。
「我在努力爭取的是這個,
回過頭來說,我也不認為有誰不是。
其實大家工作賺錢想要爭取的,
難道只是吃飽飯嗎?我覺得不是。」
「多數時候人們還是為了服務自己的自由(而努力),
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
或者在追求的過程中 lost 掉了,
誤以為自己要的是錢,
沒有,你真正要的,
是那錢可以帶給你的自由選擇!」
非創意工作者需要創意思考嗎?為什麼?
「理論上當代每個人應該都是創意工作者,
能夠大量重複並且不會喊累、也不會抱怨、
也不會爭取權益的,其實就是機器啊!」
大量重複的工作讓我們轉個不停,然而只要加入創意,旋轉的過程可以不只是庸庸碌碌,反而成就充滿魅力的畫面
高重複性的勞務在工業時代被機器取代,
而如今人工智慧無孔不入,當大家都在討論 AI 的應用、
又或者 AI 下一個要取代什麼工作時,
我們還能做什麼?
「規格化是很近代的事,
換句話說,當你不用服膺規格化,
當然得要有創意,因為創意的基礎就是不一樣,
你如果跟別人都一樣,你其實不容易生存,
所以回到你剛剛的問題,
我不覺得誰是非創意工作者。」
盧導也指出,隨著工業的興起,
教育的重點目標演變成訓練出更多流水線上的人力,
從教室的環境規劃就能看出端倪。
「你仔細想哦,它的設定就是一對多——
老師在前面,下面 40 個人同時朝向他,
孔子有這樣嗎?蘇格拉底也不是這樣啊!
其實就是工廠領班在教新進員工,
沒有要深度的思想碰撞交流,
只是 tips 和一些規範。」
盧導認為,在 AI 大量參與現代工作的此刻以及未來,
無論是哪一種業態或是工作崗位,
創意思考將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也許這是件好事,
人類的創意搞不好會比任何時代更加地被重視,
然後成為一個必需品。」
第一次看到 naef 的感受?
第一次看到 naef 時,
讓盧導想起在歐洲參訪設計博物館的經歷,
「我覺得真正的好設計其實是會有人味的,
不會讓人難以靠近。」
「這讓我想起最近女兒在看的書《Moomin》,
它其實有一系列的小說,
我都沒看過,是現在把女兒的書搶過來看,
才知道說原來...」
「才知道原來他不是河馬!」在一旁的經紀人笑著說。
從頭到尾都不是河馬的 Moomin ,
60 多年前就被 Tove Marika Jansson 所創造,
據盧導說是和日本的合作才讓 Moomin 名聲大噪,
她一開始的作品也不是討喜可愛的角色,
而是針砭時事的政治漫畫。
年輕時的 Tove Marika Jansson 和 Moomin,Photo Credit: Reino Loppinen / Lehtikuva
「你覺得他很童趣,
沒有,他比任何人都還現實,
我覺得那才是精彩的思想交流,
嚴肅的事情未必要用嚴肅的方式對談,
甚至當你過分的嚴肅的時候,
其實就談不下去、就沒有任何想法上的對話。」
Circino 以圓的構成為造型基礎、呈現出來卻跟如此犀利,令我想聯想到圓滾滾的 Moomin 和善於繪製諷刺畫的 Tove Marika Jansson
如何意識到我們都在跑去死的路上?
《跑在去死的路上,我們真的活著嗎?》
是 2016 年出版的作品。
還記得看到這書名時,
力道之強勁可謂直擊心臟,
雖然聽過盧導在不同節目中的分享,
還是想聽他本人說說,他是如何意識到生命的脆弱?
如此沈重的經歷,盧導卻只是輕輕說著。
「我 17 歲的時候,我媽媽車禍差點過世,
然後從植物人變成失智症,
我父親也是肝癌,65歲就走了。」
當時父親告知罹癌的消息時,
他人在台南出差,就在他的家鄉。
「我不敢讓我爸知道我在台南,
我跟他距離不到五公里,
可是我沒辦法回家,為什麼?
因為晚上七點鐘在台北辦公室還有個會要開。」
就在高鐵行經嘉義站時,
盧導突然跟旁邊的同事說:
「那個會你們回去自己開,我要回家了。」
雖然說完話就立刻下車、回到台南的家,
盧導仍感慨地說:
「如果我知道 5 年後我父親就會過世,
我應該會更早跳下那一台車。」
我們可能永遠都會覺得自己做得不夠,
那或許我們應該要用盡全力好好把握的,
就是此時此刻。
從孩子的視角看到了什麼?
「我只覺得有個朋友跟我在一起 10 年了,
我常從這個朋友身上學到東西,也覺得她很照顧我,
我不覺得我作為父親有多了不起。
我很喜歡跟我女兒玩、很喜歡全家一起玩,
也許最理想的就是我們一路玩到掛,
最好每天都很好玩。」
盧導不僅用對等的態度與孩子溝通,
也落實在與孩子相處的實際行為上。
「我每天都被她啟發,我覺得我女兒就是個哲學家。」
盧導的臉上難掩笑容,
相信和這位小哲學家相處時,
帶給盧導的,遠遠不止是啟發。
盧導說,其實我們本來都像孩子一樣,
也許是純粹無濾鏡、
又或許是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果敢。
「我們只是忘記了、我們只是被社會化了、
我們只是壓抑了,或者說我們把自己給捆綁住了。
她其實只是來提醒我,有機會不太一樣哦!」
經營人際關係的秘訣?
「我最近會更在意善意,
會更希望自己的善意有傳達到對方身上。」
原來客氣久了,也會變成一種制約,
「我們太常說不好意思,但沒有真的不好意思,
所以它變成一種虛詞,我們很常說謝謝,
然後沒有看著對方,我覺得是有點可惜啦!」
對平時周遭幫忙維護整潔的工作人員,
盧導內心其實滿懷感激,
但即使道了謝,
卻因為對方太常聽到形式化的「謝謝」,
就算是真心也難以傳達到他們的心中,
於是盧導調整了自己表達感謝的方式。
「我會特別要求自己,看著對方的眼睛,
然後不要只講謝謝,要講出一個完整的句子,
甚至四五句話都很好。」
嘗試的過程中可能伴隨著不順利、
或是得到不盡理想的回應,
但是傳遞善意這件事,
在喧囂紛擾的今日,
無論如何都值得一試吧!
「不管是工作上的夥伴、或者是超商的店員,
他們都構成了我們的宇宙,那你可不可以對宇宙微笑?
因為如果可以的話,宇宙會會回應你喔!」
推薦三本書和三家店
「《時間裡的癡人》、《二十億光年的孤獨》,
還有宮部美幸的《理由》,有機會可以看,
非常有趣,而且跟台灣也是高度貼合喔!」
「三間店的話…這裡,
然後小小書房、台南的二手一攤,也是舊書店。」
在盧導推薦的書店買到盧導推薦的書們
想跟讀者說的話
「任何事都會不順利地順利完成。」
這句話聽起來跟看起來一樣矛盾,
但卻莫名地令人安心,
決定把這個飄在空氣中的餘韻,
留給你各位慢慢品味。
任何事都會不順利地順利完成
Follow Kurt Lu at
Instagram: @kurtlu0816
Facebook: 盧建彰 Kurt
Special Thanks
場地提供:@kaffe_24
影像記錄:@rice_photographer